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解读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11-07 admin

20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系统擘画了“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


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建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目标路径与重点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决定性基础提供了纲领性指引。



历史方位与战略定位:“十五五”是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攻坚期


《建议》开篇即强调,“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判断基于对“十四五”发展成就的深刻总结与对当前内外环境的精准研判。


从发展基础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在极不平凡的国内外环境中交出了亮眼答卷: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法治建设成效显著;民生保障扎实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绿色低碳转型提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成就不仅为“十五五”奠定了坚实物质与制度基础,更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与生命力。


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阶梯式递进的历史过程。“十五五”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既要巩固“十四五”形成的发展优势(如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制度优势等),更要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化的瓶颈(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新旧动能转换、人口结构变化等),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决定性支撑。


从现实环境看,“十五五”面临“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国际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新机遇(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但同时也面临地缘冲突加剧、单边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复杂化等挑战;国内则需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如城乡区域差距)、有效需求不足(内需潜力待释放)、重点领域风险(房地产、地方债务等)、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劳动力结构转型)等深层问题。


《建议》明确提出“变局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要求以“历史主动精神”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这既是应对复杂环境的战略定力,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



指导方针与目标体系:

以“六个坚持”引领高质量发展


《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构建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


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六个坚持,构成了规划实施的逻辑框架。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 坚持人民至上是价值导向,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主题主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聚焦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

  •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是制度基础,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通过政府作用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底线要求,强化底线思维,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主要目标聚焦“七个显著成效”与2035年远景。


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社会文明、人民生活、美丽中国、国家安全等七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2035年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决定性基础。


其中,“新质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碳达峰目标”“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关键表述,凸显了对前沿领域与战略任务的精准把握。



重点任务:聚焦重点领域

系统推进现代化建设


《建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求,从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内需市场、对外开放、农业农村、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部署重点任务,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建议》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强国体系”,并重点部署三方面任务:


优化传统产业。推动矿业、冶金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强化技术改造与数智化转型(如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如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国内有序转移)。


培育新兴与未来产业。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前瞻布局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创新监管方式并培育独角兽企业。


提升服务业与基础设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如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如养老、托育);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如新型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循环的支撑能力。


(二)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新质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议》以“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路径,提出四大举措:


强化原始创新。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卡脖子”领域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比重与长期稳定支持),优化原创性创新环境。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如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优化高校学科设置(聚焦“双一流”与交叉学科),培育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拔尖人才,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


深化数字中国建设。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工程),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突破(强化算力、算法供给),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同时加强人工智能治理。


(三)扩大内需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激活国内大循环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建议》以“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为核心,部署三大任务:


提振消费。通过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如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扩大服务消费(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与商品消费(品牌引领、技术应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消费制度(清理不合理限制、落实带薪休假)。


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投资(适应人口流动趋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参与机制、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实施标志性工程项目。


破除统一大市场壁垒。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整治“内卷式”竞争,强化反垄断与公平竞争,降低物流成本(联通流通规则),优化统计财税制度(支撑统一大市场建设)。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发展动力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建议》从经营主体、要素配置、宏观调控三方面发力: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核心功能与竞争力),保障民营经济平等地位(落实促进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强化产权保护(司法监督强制措施)。


优化要素配置。建设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高效劳动力市场等,盘活低效用地与闲置资产,完善国有资产盘活机制,推进司法执行与破产制度衔接。


提升宏观治理效能。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加强财政货币协同(积极宏观政策稳增长),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金融强国(发展科技金融等,加强金融监管)。


(五)扩大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议》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部署四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