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背景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周期,地缘政治冲突与逆全球化思潮交织,中国经济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关键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资国企面临“双重使命”:既要在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中发挥稳定器作用,又需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核心竞争力跃升。“十五五”作为二十大后的首个五年规划,既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攻坚期,也是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键窗口期。在此背景下,亟需系统把握国家战略导向、破解发展瓶颈、探索市场化转型路径,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框架。
二、课程目标
1. 认知升级:理解“十五五”规划的历史逻辑与时代特征,把握国有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
2. 问题诊断:分析当前国资国企面临的宏观挑战(如全球产业代际转换、资产负债承压)与结构性矛盾(如布局分散、创新效能不足);
3. 策略落地:掌握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科技创新、产融协同等核心议题的实战工具,形成可落地的改革方案;
4. 视野拓展:借鉴国内外标杆案例,探索多元化集团、城投转型、“两类公司”等特色主体的破局路径。
三、课程内容
一、解码“十五五”——五年规划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使命
(一)中国特色五年规划的发展逻辑
1. 从“追赶到引领”: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奠基(“一五”至“五五”)、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转型(“六五”至“十二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至今);
2. 规划效能的核心密码:战略目标与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政府与市场协同的“双向调节”机制。
(二)“十五五”的里程碑意义
1. 新起点三大特征:全球经济碎片化下的“大国博弈”、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换道超车”机遇、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社会责任升级”;
2. 国有经济的角色重构:从“规模扩张”到“功能引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二、宏观变局与国资国企的挑战突围
(一)全球经济格局与中国经济转型
1. 低增长陷阱与产业代际转换:全球GDP增速放缓背景下,传统产业收缩与新兴产业崛起的“冰火两重天”(如新能源、AI对传统制造业的替代效应);
2. 存量经济的核心矛盾: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企业从“增量竞争”转向“效率竞争”的转型压力。
(二)国有经济的逆周期使命与现实挑战
1. 逆周期调节的双重属性:经济下行期的“稳定器”功能(如基建投资、战略资源保障)与上行期的“创新引擎”角色(如关键技术攻关);
2. 当前突出问题:资产负债率结构性分化、研发投入转化效率偏低、地方国企区域协同不足。
三、国资国企改革的十大核心议题与实战路径
(一)国有资本布局:战略聚焦与结构优化
1. 顶层设计:“四个明确”框架下的功能布局(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与空间布局(区域协调、产业链集聚);
2. 实施路径:内生式增长(主业深耕与技术升级)与外延式扩张(并购重组、跨区域整合)的协同;
3. 独特观点:“逆周期调节”与“战略前瞻性”的平衡——在传统基建与新兴产业间建立动态资源分配机制。
(二)多元化集团:业务组合与周期穿越
1. 双向调整策略:“核心业务再聚焦”(剥离非战略资产)与“新兴业务多元化”(围绕产业链延伸与跨界创新);
2. 决策工具:“行业吸引力-企业竞争力”矩阵与“生命周期匹配度”模型;
3. 案例借鉴:某能源集团从“单一发电”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业务取舍逻辑。
(三)“两类公司”:资本运作与功能升级
1. 差异化定位:投资公司(产业培育与资本赋能)与运营公司(股权管理与流动性提升)的协同互补;
2. 高质量发展模型:“产业投资+基金集群+资产证券化”的全链条运作模式;
3. 风险控制:建立“投-管-退”闭环机制,避免盲目扩张与资金空转。
(四)城投转型:从“土地财政”到“产业生态”
1. 三商融合路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盘活存量资产)、产业投资商(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商(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2. 盈利模式创新:从“政府补贴”到“服务收费+资产增值+资本收益”的多元化变现。
(五)产业金融:产融投一体化的风险闭环
1. 核心逻辑:以产业为根基、金融为工具、科技为纽带,构建“产业-金融-科技”循环生态;
2. 实战工具: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产业基金(聚焦战略新兴产业)、科创金融(知识产权质押);
3. 独特观点:“风险闭环”优先于规模扩张——通过“产业数据风控+政策性担保”降低金融杠杆风险。
(六)科技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体系化突破
1. 三层次创新生态:核心技术攻关(国家实验室与央企研究院)、产学研协同(校企联合攻关平台)、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与产业孵化器);
2. 管理机制升级:“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市场化激励,以及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如设定营收占比底线)。
(七)整合重组与市值管理
1. 战略性重组:横向整合(减少同质化竞争)与纵向整合(构建产业链控制力);
2. 市值管理逻辑:从“资产增值”到“价值创造”,通过股权激励、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市场认可度;
3. 注意事项:避免“为重组而重组”,聚焦业务协同与核心能力提升。
(八)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1. 三位一体解决方案:战略解码(目标分解至业务单元)、组织重构(扁平化与敏捷化)、机制创新(市场化薪酬与容错机制);
2. 案例参考:某地方国企“职业经理人+任期制契约化”改革的实践成效。
(九)管控与监管: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1. 动态管控模式:战略管控(集团层面)、财务管控(子公司层面)、运营管控(核心业务单元)的差异化适配;
2. 合规与效率平衡:建立“穿透式监管”与“容错清单”并行的治理体系。
(十)区域协调与全球化布局
1. 国内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产业协同,以及县域经济中的国企角色;
2. 海外拓展:“一带一路”沿线的风险防控(政治风险、汇率风险)与本地化运营策略。
模块四:案例分析
1. 案例1:某央企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服务”的战略转型;
案例2:某城投公司通过“园区运营+产业投资”实现现金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