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许多国有企业在“人”的管理上,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活力与效率:
Ø “铁饭碗”与“大锅饭”思想仍有残留,制约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Ø 薪酬体系僵化,激励作用不明显,无法有效吸引和保留市场化的人才;
Ø 人员晋升通道单一,论资排辈现象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Ø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轮流坐庄”,无法识别贡献、传递压力、促进改进;
Ø 考勤管理方式陈旧,面对新业态、新模式显得力不从心,管理效率低下;
Ø 制度建设滞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法律合规性。
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未能与企业新的战略目标、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以及新时代的人才观有效结合。一个“岗位价值不清晰、薪酬激励不到位、绩效评价不精准、发展通道不通畅”的体系,将导致企业内部人才“活水”不足,组织效能难以提升,最终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课程收益:
Ø 帮助管理者从“人事行政”思维跃迁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思维;
Ø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选、育、用、留”的逻辑,确保制度不偏离、不脱节;
Ø 学习岗位价值评估、薪酬结构设计、绩效指标提炼等核心工具与模型;
Ø 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提升组织人效,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高层管理者、综合办公室主任、人事专员及各部门负责人
课程方式:理念讲授、政策解读、案例剖析
课程大纲
【第一天:奠定价值基础——岗位、晋升与薪酬体系设计】
引言:新时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与“不变”
案例导入:某标杆国企人力资源三项制度改革的启示
1. 变:从“管人”到“经营人”,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定位升级
2. 不变: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压舱石”——公平性、合规性与稳定性
第一讲 明确价值尺度:岗位定级与晋升通道设计
一、岗位管理:从“因人设岗”到“因事设岗”
1. 工作分析:构建科学定岗定级体系的基石
1)工作分析的核心目的:明确“事”(岗位职责)与“人”(任职资格)
2)实用工具:工作分析访谈提纲与岗位信息采集表
3)关键产出:《岗位说明书》——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原点
2. 岗位价值评估:一把衡量岗位相对价值的“尺子”
主流岗位价值评估工具解析
1)排序法、分类法(适用于小型、简单组织)
2)核心工具:要素计点法:国企首选的系统化、量化评估工具
3)要素计点法操作“三步走”
Ø 步骤一:选择付酬要素
Ø 步骤二:定义要素等级并赋分
Ø 步骤三:评估所有岗位并汇总得分
4)成立评估小组,确保评估过程的客观与公正
5)关键技巧:如何处理评估中的争议
三、职等职级体系构建:搭建人才发展的“阶梯”
1. 职等:划分岗位序列与等级
2. 职级:实现“同岗不同薪”
3. 构建“管理+专业”双通道晋升体系
1)打破“官本位”,为专业技术人才开辟发展新路径
2)明确各通道的晋升标准与流程
3)案例分析:华为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如何支撑员工职业发展
第二讲 打造激励引擎:薪酬与福利体系设计
一、现代薪酬设计的四大原则
1. 对外具有竞争力:能在人才市场“抢到人”
2. 对内具有公平性:员工觉得“值”
3. 对个体具有激励性:干好干坏“不一样”
4. 对企业具有可控性:符合“工资总额”管理要求
二、薪酬结构设计:实现“固浮结合、动态激励”
1. 模型:3P+1M薪酬模型
1)为岗位付薪(PayforPosition):岗位工资,体现岗位价值
2)为能力付薪(PayforPerson):能力工资/津贴,体现个人能力差异
3)为绩效付薪(PayforPerformance):绩效工资/奖金,体现贡献大小
4)为市场付薪(PayforMarket):引入市场薪酬对标
2. “宽带薪酬”设计:为人才成长提供空间
1)什么是宽带薪酬?及其优劣势分析
2)步骤一:关联职等与薪酬带宽
3)步骤二:确定带宽的宽度与级差
4)步骤三:员工薪酬“入轨”与后续调整规则(如何调薪?)
三、外部薪酬对标:做到“知己知彼”
1. 如何获取有效的薪酬调研数据
2. 如何解读薪酬报告中的关键指标
3. 策略选择:跟随、领先还是滞后市场?国企如何抉择?
四、福利体系设计:打造有“温度”的员工关怀
1. 法定福利是“底线”
2. 补充福利体现“关怀”与“特色”的加分项
3. 案例分析:在政策与预算允许范围内,我们可以设计哪些“小而美”的福利项目来提升员工归属感?
【第二天:驱动行为落地——绩效、考勤与制度整合】
第三讲 激活组织效能:战略导向型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一、破除绩效管理的四大误区
1. 误区一:绩效考核=扣工资的工具
2. 误区二:指标设置=越多越好、越难越好
3. 误区三:绩效过程=完全靠员工自觉
4. 误区四:绩效结果=仅用于奖金分配
二、绩效指标(KPI)提炼:从战略到个人的层层分解
1. 第一步:梳理公司级核心目标
1)工具:平衡计分卡(BSC)思想的应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
2)研讨:我公司未来一年的战略重心是什么?对应的关键目标是什么?
2. 第二步:分解至部门级绩效指标
1)模型:鱼骨图分析法,找到支撑公司目标的关键部门职责
2.)方法:承接、分解、补充
3.)案例:某公司“提升客户满意度”目标如何分解到销售、生产、售后部门
3. 第三步:创建个人绩效指标(KPI)
1)指标来源:部门指标分解+岗位核心职责
2)工具:SMART原则——确保指标清晰、可衡量
S(Specific):具体的
M(Measurable):可衡量的
A(Achievable):可实现的
R(Relevant):相关的
T(Time-bound):有时限的
3)练习:根据SMART原则,设定一个考核周期的KPI。
三、绩效管理循环(PDCA):让目标落地生根
1. P-绩效计划:年初(季初)的目标沟通与共识
2. D-绩效辅导:过程中的跟踪、支持与纠偏(管理者责任)
3. C-绩效考核:期末的评价与打分
1)数据来源:客观数据+行为评价
2)强制分布:在国企中的应用与思考(如何兼顾公平与激励)
4. A-绩效反馈与应用:
1)核心环节:绩效面谈——不是“审判会”,而是“发展会”
面谈的准备、流程与话术技巧(汉堡包模型)
2)结果应用:与薪酬、晋升、培训、岗位调整“四挂钩”,形成管理闭环
第四讲 规范日常行为:考勤管理与制度体系整合
一、现代考勤管理的设计要点
1. 考勤制度的法律基础与风险防范(加班认定、假期规定等)
2. 不同工时制度下的考勤管理
1)标准工时制
2)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如何申请与管理)
3. 面对新趋势:弹性工作制、混合办公模式下的考勤管理探索
4. 考勤异常(迟到、早退、旷工等)的处理流程与规则
5. 各类假期管理规定(年假、病假、事假等)的清晰化与流程化
二、四大制度的系统整合与联动
1. 一张图看懂四大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
2. 制度推行前的“三项准备”
1)宣贯与培训:让员工理解“为什么变”、“怎么变”、“变了后对我有什么影响”
2)模拟与测算:充分测算,确保平稳过渡
3)管理者赋能:对各级管理者进行专项培训,使其掌握绩效面谈、员工辅导等新技能,承担起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