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至19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4年工作,交流经验,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更好履行战略使命责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出席会议。
今天为您带来上海市国资委的署名文章《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以高质量改革促进上海国资国企新质生产力发展》。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以高质量改革促进上海国资国企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以来,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上海国资国企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相结合,把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相结合,把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国资监管相结合,聚焦“资本、产业、制度”三个重点,打破路径依赖、深化改革创新,为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收3.5万亿元、逐季回稳向好,归母净利润1866.2亿元、同比增长10.2%,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2024年底,上海9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2.7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近三年完成战新产业投资超过1800亿元,营收占比达26.4%。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统筹资源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上海国资国企着力推动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为牵引,不断优化完善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布局结构。
一是重塑投资运营公司枢纽功能。上海市国资委把深化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作为基础性、牵引性改革任务,推动投资运营公司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作用。其中,上海国际集团作为“金融控股+市值管理”平台,探索对94家上市公司实施差异化市值管理策略,推动上市公司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上海国盛集团作为“存量运营+产业直投”平台,灵活运用股权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支持国家集成电路基金等重大战新项目出资;上海国投公司作为“基金管理+创新孵化”平台,专注对前沿性、颠覆性科研成果的发掘、对接和转化,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二是实施重组整合提升企业能级。上海把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在现代金融、科创投资、咨询服务、城市运行等4个领域实施战略性重组,在人才、化工、医药等5个重点行业推进专业化整合,全力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一流企业。其中,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重组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创造了并购重组“上海速度”,合并后公司归母净资产、总资本均居行业第一,将有力推动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加快打造国际一流投行;上海建科集团与上咨集团实施重组,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协同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工程咨询服务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全面深化改革,上汽集团聚焦智能电动主攻方向,全力攻坚突围;上海电气加快瘦身整合,高端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三是发挥国资基金引领带动作用。上海把国资基金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组建由市属国企、财政、重点区共同出资的总规模1000亿元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实现当年设立、当年遴选、当年投资。首批签约9只市场化生态合作基金,规模放大4.7倍,储备市场化直投项目300余个。合理统筹基金布局,着力补齐S基金等短板弱项,率先在集成电路装备、生物医药、EDA等领域组建专项并购基金,更好发挥基金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产业跃迁升级
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上海国资国企着力在培育先进生产力质态上走在前、作表率,坚持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积极构建多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一是围绕上海产业地图加快布局战新产业。上海聚焦三大先导等上海重点产业,新设一批战新平台,引领新赛道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集成电路领域,布局设计、装备、制造、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生物医药领域,上实集团新设细胞治疗中心,医药创新保持国内第一梯队,联影医疗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占率稳居国内第一。人工智能领域,上海仪电搭建智能算力平台,形成超万卡服务能力;联和投资成立语料公司,打造支持大模型迭代升级的语料“超级工厂”。
二是围绕数智化绿色化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上海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出台垂类大模型落地应用支持政策,连续两年向社会发布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576个。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5.68%,49家工厂获评全球灯塔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市级智能工厂。实施区块链建链上链行动,28家市属国企确定为全市区块链“链主”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绿色低碳转型方案,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汽车、能源、装备、化工等领域龙头企业率先建立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
三是围绕产业生态加快协同发展。上海积极探索与各类企业深化合作的有效模式,在技术、产品、产业等方面开展更多务实合作。深化与中央企业的产业和资本合作,全力服务华夏国际邮轮有限公司、中国数联物流、中航机载等企业落沪。举办部分中央金融机构负责人座谈会,推介50个重大产业项目。深化与民营外资企业的技术和资源合作,上汽集团与华为共同推出新的汽车品牌“尚界”;上港集团与马士基深化协作,打造全国首个拥有绿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
突出敏捷高效协同
打造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监管体系
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改进提升。上海国资国企着力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上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持续强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改进提升监管专业化和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是打造专责专业的国资监管架构。上海构建“四类一层”分类监管体系,集团层面调整为资本运营类、产业发展类、金融服务类、城市保障类,重点子企业设立科创层,加强穿透监管和政策精准“滴灌”。刀刃向内推动国资委自身改革,将内设机构调整为产业处室、业务处室和综合处室,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行为监管”转向“行为监管和对象监管并重”的矩阵式监管,从分散式、多中心监管转向协同式、一体化监管,从被动型、约束性监管转向主动型、赋能型监管,强化国资监管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敏捷反应。推进国企内审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和内审集中统一管理。出台国资基金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建立分层分类长周期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尽职免责具体适用情形,解决国资基金“不敢投”“不愿投”问题。
二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上海制定加快发展战新产业支持政策,在投资管理、薪酬分配、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顶格支持,明确80%国资收益用于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创新药、汽车芯片等重点领域实行长周期、里程碑、分赛道考核。筹设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支持高风险、高价值、长周期基础研究。组建汽车芯片、全固态电池等创新联合体,发布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国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攻关。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是激发创新发展的党建红色引擎。上海出台独立法人企业党支部(党总支)集体研究把关、国企参股企业党建等制度文件,不断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积极打造战新产业链党建联盟,发挥党建联建“破圈提效”优势,推动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融合。开展“出海引智”专项活动,完善柔性引才用才机制,建立“国资骐骥”精英人才和拔尖人才库,更好发挥科技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作用。
下一步,上海国资国企将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起点谋划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为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作出国资国企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