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此前报道)。这一备受瞩目的新央企,最终花落天津。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后,循环经济央企的组建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为何青睐天津?一级央总的组建将为全国带来哪些机遇?中国循环经济产业未来将如何发展? 记者邀请长期关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承担多项国家项目的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军锋,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落户天津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的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杨柳,共话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新机遇。 话题一: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天津有哪些优势吸引了首家循环经济央企落户? 王军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落户天津,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天津是国内较早与国际接轨、发展循环经济的城市之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球发达经济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然战略选择。当前全球国家中以德国、日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德国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先后制定《废弃物处置法》、《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目前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德国绿色经济的重要行业。日本作为最早从全社会层面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循环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到80万亿日元的发展目标。 循环经济在全球兴起之际,也引起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发布,随后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规划,并在2005年和2007年先后开展了两批循环经济试点。 天津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多层次发展模式。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子牙经开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单位逐渐成为天津市循环经济的主要承载区,积极推动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成立于2008年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全国首家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 天津在循环经济、碳交易等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调研。在静海县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得知园区通过回收拆解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取得巨大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后,他十分赞赏,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通过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加强立法等措施来大力推动。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落户天津,将进一步助力天津成为覆盖京津冀、辐射全国的中国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杨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循环经济加速发展,形成了吸引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三大优势。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赋予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天津的重要使命之一。央企落户天津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实践。二是绿色发展示范区优势。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注册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与中新天津生态城强强联合,必将加速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循环经济平台密集优势。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天津搭建起一系列发展平台。比如,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全国首家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交易制度体系及一站式专业化服务体系;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达成全国首笔应对欧盟“碳关税”数据交易;等等。天津目前形成了多层次、多版块的循环经济发展平台,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落户打造了丰富的产业生态。 话题二:首家循环经济央企落户天津,将对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利好? 王军锋:循环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产业支撑,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 首先,对未来天津绿色低碳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意义很大,将有力推动天津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产业引领城市与科技创新城市,有利于天津更多承担国家循环经济领域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更好地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目标。 其次,标志着天津循环经济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更多的循环经济投资将显著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份量和贡献,有利于深入推进天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力支撑天津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的实施。 第三,将有助于创新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老行业的老问题”和“新行业的新问题”。在传统行业方面,石化化工、汽车及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是我市利润总额较高的行业,但循环化改造面临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新兴行业方面,我市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废弃物通常具有资源利用价值大、回收利用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但缺少对新型废弃物回收各方面的保障。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落户,为解决新老行业问题提供了“近水楼台”,将给这些行业带来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机遇,开辟更多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 杨柳: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落户天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发展的重要支持,必将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多重影响。一是开拓原料新渠道。我市制造业起步早、基础好,但一直缺煤少矿贫油,原材料依赖外省市调运,运输成本较高。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致力于挖掘“城市矿山”,可就近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铜、铁、有色金属、聚乙烯等资源,为天津有色金属、塑料化工、电池制造等产业发展开拓广阔前景。二是壮大循环经济产业。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将成为我国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龙头企业。我市以龙头带龙身,通过一级总部吸附大量相关上下游产业,可逐步布局循环经济相关研究院、检测、培训、认证机构乃至全国性的展会、基金、上市公司等。在此基础上有望吸引该领域准上市公司,诞生一批有色金属、废钢等交易平台企业,助力天津率先成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头部城市。三是赋能优势产业链发展。当前,我市正打造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等12条重点产业链。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将循环经济模式嵌入各产业链条,打造飞机、汽车、装备制造、自行车、电梯等产业链闭环,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完善我市产业生态。 话题三: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作为龙头企业,将带动循环经济产业的重大发展。您认为这场行业变革中有哪些发展机遇值得全行业关注? 朱黎阳: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组建,实现了循环经济央企与直辖市的地方资源、政策优势的叠加,为国内外循环经济产业带来多方面的发展机遇。 一是双重政策红利。循环经济央企作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力量,必将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项目支持。而直辖市通常具有更高的政策执行效率和更灵活的政策制定权,能够针对循环经济产业出台更加具体、有力的支持政策。循环经济央企与直辖市的结合,可以将央企的政策资源与地方政策优势深度融合,享受到国家和地方双重政策红利,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 二是产业创新升级。央企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而直辖市往往集聚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循环经济央企+直辖市”的合作模式,将汇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三是拓展全球市场。直辖市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消费市场,对循环经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巨大。直辖市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为循环经济央企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循环经济央企与直辖市的合作,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提升我国在全球循环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尤其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在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这将有助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拓展国际市场,带动我国循环经济产业走出去。 王军锋:除此之外,还为当前推动的“两新”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力。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但是缺少全国性的产业服务平台来统筹解决“两新”工作中的行业核心技术攻关与通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及其二三级子公司的落地,将带动循环经济行业分工更细,有望补齐重要缺环,并解决“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的后顾之忧,为“两新”工作提供持续动力。 话题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在各项政策利好下,我国循环经济必将加速高质量发展。您认为今后循环经济将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朱黎阳:我认为循环经济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首先是“新质化”,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将更多地为新质生产力布局发展提供广阔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循环经济是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循环经济可以为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提供巨大空间,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载体。 其次是“科技化”,在发展动力上将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推动,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为循环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随着新技术的持续突破,科技创新必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王军锋:还有一个是“中心化”,从全国范围来看,循环经济的中心城市将快速崛起。当前,全国不少城市都在循环经济领域发力。今年6月印发的《天津市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各类废弃物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再生材料在原材料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高。天津市循环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加持下,天津市必然成为重要的循环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朱黎阳:最后是“国际化”,从全球范围来看,循环经济将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当前形势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加速循环经济发展布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日节能环保论坛等把“循环经济”作为重要议题,中欧签署循环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把“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作为重要合作领域等等。未来,循环经济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必将进一步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的“朋友圈”必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