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国资要闻

新央企来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解码新央企成立背后的深意

发布时间:2024-10-21 admin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18日上午在天津举行。


新央企的成立,如同一颗投入绿色经济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业内人士指出,在资源循环方面成立专门的中央企业,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同时避免该领域再重复投资,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提质增效发展。接下去,相关产业政策和投资亦值得期待。



新央企正式挂牌成立,“一把手”亮相


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


据了解,这家新组建的中央企业将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董事长刘宇介绍,公司成立后,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化重组整合国资央企相关资产和业务,同时发挥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并购重组行业优秀企业,将企业打造成为覆盖多个重点再生资源回收品类,集仓储、加工、配送、以旧换新、标准制定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据了解,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将同步设立多家专业化子公司,业务涵盖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废钢回收、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和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废有色金属回收以及废塑料回收加工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扶持行业内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运营,引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华福证券分析称,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加快“换新+回收”模式建设,有望完善我国资源回收体系,推动新、旧固废资源回收及再生利用水平,促进多产业资源整合,打造资源“第二矿山”,对我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长江证券研报认为,当前,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是,回收、拆解、再利用等环节的处置标准体系不健全,流通环节多,行业鱼龙混杂,具有资质的回收企业产能“吃不饱”。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组建,有望推动资源回收利用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和效率。



布局资源循环领域助力绿色发展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集团总部位于天津市生态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由多方合作组成,包括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央企业。


长期研究该领域的一位专家指出,从上述信息看,这次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筹备就具有股东组成更多元、分工更明确、注册资本金更高等特点。它的成立是加速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有利举措,也是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打造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示范的重要实践,彰显了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坚定决心。


新华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国家已经多次在资源循环和绿色发展方面发布意见指引等,不断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如《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再如,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再生材料和产品质量,扩大对原生资源的替代规模。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


“在资源循环方面成立专门的中央企业,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此举体现了国家对绿色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国家层面绿色低碳相关政策文件的具体行动。”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接受新华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集中优势力量解决资源循环问题


据《2024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铅酸电池除外)十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76亿吨,同比增加1.5%。其中,废钢铁是回收量最高的品种,占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的60%以上。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也正是因为存在一些短板,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有研究钢铁回收利用的专业人士经过计算得出,用废钢生产1吨钢可节约铁矿石1.6吨、焦炭0.4吨和原煤1吨左右,同时减少大量二氧化碳和固体废物的排放。在行业内,废钢的使用无论是对于节能减排还是替代铁矿石的原料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已经成为共识。


与此同时,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对循环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到2025年,欧盟塑料包装的回收率将提高到40%,而2021年的这一比例仅为32%。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废料进口国和再生塑料生产国,这将为中国再生塑料生产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根据欧盟塑料税法案,如果塑料包装中再生塑料含量低于30%,则将被征收更高的税率。


如何将这些回收物品变废为宝,打造国内资源循环产业,并进一步接轨国际市场?业内人士建议,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性再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国内某工程咨询协会的一位专家透露,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中的多家组成企业具有“特殊用意”,如中国宝武、中国石化、华润集团分别负责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废塑料循环利用、负责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业务。这些有针对性的业务似乎与上述政策和国内国际市场动向息息相关。


不难看出,新央企的成立让资源循环利用更加专业化、高效化。如中国宝武废钢业务并入新央企。记者了解到,中国宝武旗下资源环境产业营运平台欧冶链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联交所开展了两轮增资扩股,先后引入产业上下游的中铝资本、中车华舆基金、鞍钢资本、物产中大、铜陵有色、隐山资本以及省级混改投资基金、专业投资基金等17家战略股东和员工持股平台,共募集资金逾60亿元。近年来,该公司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拓展、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激发活力。


再如新央企旗下的纺织品回收和纤维工业的业务,将立足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能力、控制能力、抗风险能力全面规划以全链供需协同为核心的生态型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国内优质企业与配套资源,协同上下游企业建设绿色纤维产业供应链一体化流通生态,并以业务为牵引,效益共享为宗旨,围绕产业上下游供应商进行资源配置,推动行业生产要素的提质增效与产能释放。


“原本分散的业务由各自企业独立管理,可能存在管理标准不一、协调难度大等问题。现在集中划转统一管理经营后,可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速度。”周丽莎认为,通过重组整合,新央企将更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研发,促进废旧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和处理,从而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新央企可以协调各方资源,共同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通过与各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效应,推动整个产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相关产业政策和投资内容值得期待


如今,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让央企重组整合再下一城。


据知本咨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今年以来央国企重组整合事件数量同比增长120%。今年以来与地方国企有关的专业化整合重组事件共38起,聚焦于房地产管理和开发、化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央企及旗下上市公司作为改革的重要阵地,年内也已有中钨高新、中航电测等多家公司推进并购重组。


“新央企的组建表明,国资央企在结构调整方面今后一段时间的改革,主要还是通过专业化整合的方式来推进。”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认为,在央企中,还有一些领域存在着重复投资问题,都有必要通过类似的方式,来完成有关资产和业务的专业化整合。当然在改革策略上,应当依然是坚持“成熟一家推进一家”的策略,专业化整合的速度会有所加快,但并不会过于追求加快推进。


再纵观我国绿色发展进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或将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事实上,不仅该集团的成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所在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似乎也有着特殊的“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8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4—2035年)》确定了生态城打造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高附加值细分产业为重点、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特征的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提出了绿色产业与创新发展、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与绿色生活等3方面20项主要指标,要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态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到2035年使生态城绿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该生态城的建设目标为推动生态城高质量完成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任务,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路径、提供样板。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落户天津生态城必然要与它的定位与“使命”相吻合,甚至可能要被打造成为生态城高质量完成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任务中的标杆。


“资源循环利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专门的中央企业有助于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多位研究该领域的专家认为,接下去,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再生材料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或将成为该领域发展的着力点,相关产业政策和投资内容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