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北京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成就专场。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市国资委、首钢集团、京能集团、北辰集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时长17:22
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张金玲介绍北京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情况:
北京市国资委成立于2003年,作为直属特设机构,代表市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目前,市国资委监管的市管一级企业共45家、全级次企业8603家,企业职工总数100万余人。
新时代以来,北京国资国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履行“三大责任”、落实重大任务、服务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国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具体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国有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市管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相比2012年底实现了翻番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增长1.6倍(从2012年底的8464.8亿元增长至2.2万亿元);利润总额翻两番(从2012年底的404.6亿元增长至1569亿元),累计上缴税费1.2万亿元、国有资本收益574.05亿元。今年上半年,国有经济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市管企业营收利润同比实现双增长,12项GDP支撑指标中9项跑赢全市大盘。从企业综合实力上看,2023年底8家企业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双超千亿,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市属国企每年承担约全市40%的重点项目,参与建设的大兴国际机场、“冰丝带”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顺利完工。
二、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立足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机制创新、资金保障、考核联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若干措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研发费用全额视同利润等一揽子支持政策,率先开展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试点。2013年至2023年底,市管实体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627亿元,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266.2亿元,同比增长18.4%,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4.05%。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聚焦解决“卡脖子”技术,出台了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实施方案,明确高端装备制造等8个原创策源领域,推动首批14家企业成为科技领军企业。全系统共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约5.68万件。2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1名个人、2个集体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奖”。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圈,56家国企成立科协,与高校院所、民营科技企业、中央企业开展创新合作项目千余项,取得一批核心成果。拥有9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7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出台市国资委系统推进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实施方案,采用“双聘”方式引入科研人才。老字号传承发展提质升级:北京国企老字号品牌已达68个,其中中华老字号42个,北京老字号66个(有40个既是中华老字号又是北京老字号)。打出一系列支持国企老字号守正创新的组合拳,打造“京企直卖”线上平台,聚合国企老字号品牌,推陈出新、跨界联动,创新发展。
三、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健全完善“1+N”政策体系,科学搭建新时代国企改革“四梁八柱”,推动国企改革扩量增质,全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截至6月底,改革任务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优化:不断加大高精尖产业领域投资布局,2023年,市属国企高精尖产业收入超过7300亿元,占比达到3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形成的文创园区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率先研究制定董事会授权管理指引,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有效提升经营效率。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改革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到确立。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主体任务圆满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混改户数占比超70%,2013年以来新增30余家上市公司。1.5万名经理层成员全部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2023年,18家企业在“双百企业”“科改企业”评估中被评为标杆或优秀(8家标杆,10家优秀),市国资委在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体评估考核中获得“A”级等次。
四、国资监管效能不断提升。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积极探索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国资监管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水平。全市国资监管“一盘棋”加快构建:创新实现了涵盖金融、文化在内的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监管规范化体系化建设不断强化:修订权责清单,制定授放权清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不断深化。市管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完善派出总会计师制度,推动总审计师制度全面落实落地。积极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出资人监管信息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三重一大”、大额资金动态监测等实现了委企对接,将“三重一大”决策运行监管系统向二级企业延伸。重大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体系,强化违规经营责任追究。严控非主业投资,健全重点风险预警和专班化处置机制,实现重大经营风险可控在控。积极防范境外经营投资风险,研究制定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推动境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滚动推进、分批解决”,帮助国企收回2亿余元历史欠账、减轻30多亿经营成本,解决了职工困扰多年的民生问题。
五、服务保障国家和首都大局更加有力。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着力提高“四个服务”水平,高效完成国家和首都重大任务服务保障。重大任务勇担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游行彩车、游行群众服装、广场“红飘带”等,处处彰显了北京国企的“匠心独运”;庆祝建党百年,北京国企圆满完成广场活动场地布置、文艺演出场地综合保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设计建造等300余项任务;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国企参与了北京市8个竞赛场馆、16个非竞赛场馆及31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国企全力以赴转产扩产口罩、负压救护车等防疫物资,全力保障了市民生活必需品储备供应和城市平稳运行。在“23·7”特大暴雨灾害面前,市属国企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调集物资设备抢通“生命线”、实现“四通一保”,24家市管企业承担灾后重建项目507个,总金额355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结硕果:“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完成各类项目1640余处,涉及面积1380余万平方米。北京国企积极参与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助推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精彩亮相,环球主题公园成为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17家市管企业在雄安新区投资项目近百个。民生保障善作为:市管企业在保障首都水、气、热、路、运、环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担了北京市几乎全部的公共交通服务、70%的城市供水量、96%的污水处理量、95%的燃气供应量、40%的供热面积、60%的垃圾处理量以及全部的市管城市道路和普通公路的日常养护。此外,截至目前,在北京市对口帮扶的七省区累计建设产业项目524个,吸纳受援地区就业总人数17.6万。
六、国企党建优势充分彰显。坚定不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以高度自觉落实好“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扎实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深化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出台在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党委前置研究重大事项及程序示范文本、党支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工作指引、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若干措施等制度文件,推动党组织作用发挥进一步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围绕党建融入生产经营,实施“创先争优”“三亮三比三评”(“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活动)、“强党建 促改革”等专项行动,推广“党建+双碳”、产业链党建、党建引领老字号创新、“四融入”(将党支部工作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企业文化、群众工作的路径方法)工作法等亮点经验,激发基层党组织内生动力,助推企业改革发展。增强战略协同,整合系统内外监督资源,率先出台构建“六位一体”监督协同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出资人监督、审计监督、职工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六位一体”),制定深化巡视巡察、审计整改及成果运用一体化贯通措施。组织开展常规、专项和交叉巡察。严肃查处“四风”问题和反腐败案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擦亮清廉国企底色。
下一步,北京国资国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完成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各项目标任务,以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作出国资国企新的贡献。
记者提问
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张金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实现改革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市国资委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一是坚持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立足政治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健全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慎终如始抓好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深化“强党建 促改革”专项行动,推动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双提升。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做实做细全面从严治党动态抽查和日常监督,运用好市管企业监督协同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得预期成效。
二是坚决落实全会明确的改革任务。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全力攻坚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锚定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的目标,聚焦卡点堵点,注重协同联动,跑出国企改革加速度,确保明年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顺利收官。在此基础上,系统谋划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强化战略协同,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化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关键要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原始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激发人才活力的制度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领军和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深化改革形成突破性系列举措,不断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四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持续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快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企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弘扬企业家精神,争创更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