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 ——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内容解读

发布时间:2024-07-19 admin

课程背景:

2024年7月15-18日,举世瞩目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会议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会议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等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释放了一系列重要和积极的改革信号。

会议强调,到2029年建国八十周年时,要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决定》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改革深入推进的纲领性文件。

本课程重点围绕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十大看点及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财税改革、土地改革与房地产发展、金融改革四大核心专题对二十届三中全会内容及精神进行详细分析与学习,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及趋势。

 

课程收益:

详细分析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点内容及十大看点

深度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改革趋势及实施路径

深度分析财税改革趋势及实施路径

深度分析土地改革与房地产发展趋势及实施路径

深度分析金融改革趋势及实施路径

 

课程时间:1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地方政府部门、央国企中高层、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上市公司董监高、国有投控平台中高层、个人投资者及创业者、金融机构高净值客户

课程方式:课堂讲授+图表分析+要点提炼

 

课程大纲

二十届三中全会纵览篇

一、 二十届三中全会概览

1.  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大主线和25项任务清单

2.  从三中全会公报看改革方向: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二、 改革历程复盘:重点领域改革路径回顾与展望

1.  重点改革十年路径回顾:从国企、财税到土地改革

2.  国企改革:从混改到“做强做优做大”再到市值管理

3.  土地制度改革:从“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到“三权分置”到要素自主流动

4.  财税改革:分税制三十年后的再出发

5.  重点关注领域:新质生产力、城乡一体化、房地产等重大风险处置

三、 本次三中全会重要看点及会议精神详细解读

1.  看点一: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看点二: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改革

3.  看点三: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4.  看点四: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5.  看点五:加快城乡要素流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6.  看点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7.  看点七: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8.  看点八:深化改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  看点九:以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开放能力

10.看点十: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及完成时间表

四、 以数据视角深度分析理解三中全会精神

1.  从三中全会公报框架看异同

(一)相同点:均涉及六大领域

(二)不同点:更突出科技创新导向

2.  三中全会公报对比二十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内容对比

3.  从公报词频看未来改革工作重点

4.  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相对十八届三中的新部署

5.  三中全会闭幕后后续文件及政策期待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

一、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阐述

1.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2.   新质生产力是如何起源和诞生的?

二、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

1.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

2.   蕴含着生产力从量变到的质变的飞跃

3.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

4.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 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

1.   技术突破、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2.   新质生产力重大历史意义:“告别传统的历史,奔赴新质的未来”

3.   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两大内容

4.   新质生产力积聚动能有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四、 新质生产力的市场现状

1.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与活跃资本市场配合

2.   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条件逐步具备

3.   硬科技是新质生产力核心,已逐步被国家提升至战略层面重点部署

4.   我国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发展

五、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1.   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区别是什么?

2.   新质生产力把握的关键点在哪?

3.   从劳动者、生产工具及生产关系理解新质生产力

4.   四大指标度量新质生产力发展举措

六、 新质生产力:产业路径和政策方向

1.   “新质生产力”之战略新兴产业:产业现状及政策方向

(一)优势产业:强化自主可控,做好贸易壁垒应对准备

(二)前沿新兴产业: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相关支持政策

(三)打造一批新增长引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

2.   新质生产力之未来产业:产业现状及政策方向

3.   新质生产力之数字经济:产业现状及政策方向

七、 从“新质生产力”深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

 

财税改革专题

一、 财政收入:政府的四个“钱包”

1.  宏观税负与财政四本账

2.  第一本账“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是财政的核心

3.  第二本账“政府性基金”:土地财政与各类收费

4.  第三本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股权财政收入

5.  第四本账“社保基金”

二、 财政支出:政府的钱花在哪里

1.  瓦格纳法则”和第一本账支出

2.  第二本账:土地出让金和专项债支出

3.  三四本账本支出

三、 收支:赤字与央地关系

1.  理解赤字:财政收支的调节器

(一)财政赤字口径的 70 年历史变迁

(二)现行的 4 个主要赤字口径

(三)赤字率的变化:3%是红线吗?

2.  央地收支关系

(一)收入划分:分税制

(二)支出划分:央地事权和财权再平衡改革进行中

(三)财力平衡机制:转移支付

3.  三中全会与财税改革:上一轮改革的脉络

(一)双数届次的三中全会往往是新一轮财税改革的起点

(二)上一轮财税改革的回顾:一个目标与三大任务

(三)时间线与总体规划

(四)三大任务:预算、税制、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

四、 新一轮财税改革需要回应经济社会新形势

1.  人口转型加大财政压力

2.  稳定宏观税负:平衡财政汲取能力和减税降费诉求

3.  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财政压力加大

4.  地方政府债务:平衡化债和地方经济增长

5.  推进共同富裕,财税体制需要更好发挥调节收入作用

6.  数字经济给财税体系带来了冲击

五、 新一轮财税改革的三条线索

1.  上轮财税改革遗留的问题

2.  对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回应

3.  近半年来中央对财税改革的表述

六、 展望本轮财税改革十大方向

1.  预算改革: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推进国资预算改革、支出管理改革

(一)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推动国资预算全面覆盖,体现全民共享

(二)加快支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僵局,非重点保障支出“有增有减”

2.  税制改革: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个税、增值税等税种改革

(一)稳定宏观税负,优化减税降费

(二)扩大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范围

(三)推进增值税立法和税率简并,完善留抵退税制度

(四)探索“数据财政”

3.  政府间收支关系改革:地方加强财力、中央上收事权和支出责任

(一)加强地方财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

(二)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适度上收并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三)转移支付改革:按照功能定位,优化各类转移支付

(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因地制宜、规范划分收支

 

土地改革与房地产发展专题

一、 土地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1.  用地环节:“涨价归公”和“地价剪刀差”

2.  土地驱动工业化:交叉补贴降低工业发展成本

3.  土地城镇化:地方政府从“经营企业”转为“经营城市”

4.  土地财政:土地税收+土地出让收入+抵押融资

二、 土地驱动式增长”逐渐难以为继

1.  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

2.  两个转型导致“土地驱动增长”难以为继

三、 土地改革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1.  抓住阻力减小的窗口期推进土地改革

2.  激发需求:地随人走,建立土地指标跨省交易机制

3.  农村“三块地改革”:释放 7.5 亿人口需求

四、 房地产对宏观经济影响

1.  房地产业作为支柱行业,为过去20年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

2.  房地产对经济三驾马车的投资有重要带动作用

3.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上房地产相关收入约占37.6%

4.  房地产是居民家庭部门的主要财富

5.  房地产业对就业有直接带动作用

6.  房地产与金融行业密不可分

五、 房地产基本面:政策“刺激”不断强化,行业仍在底部调整

1.  政策面:调控优化频现“爆发点”,“去库存”基调回归

2.  行业面:投资信心持续不足,销售低位徘徊,房价下行严峻

3.  资金面:房地产行业资金压力犹存,经济主力地位降至“拖累”

六、 土地供应:“供需缩量”特征明显,整体偏冷与局部火热并存

1.  供需:供需两端缩量未改,重点一二线城市土地收金靠前

2.  热度:整体低温运行,局部区域点状火热

3.  房企:拿地金额显著收缩,拿地聚焦、格局未变

七、 房地产去库存与三大工程看未来房地产双轨制新模式

 

金融改革篇

一、 金融领域的政治建设与从严治党

1.  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央事权

2.  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一)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

(二)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三)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四)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基础

3.  机构改革落地,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一)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

(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1.   货币政策基调延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2.   整体方向偏宽松,降准降息仍有发力空间

3.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主攻方向,精准滴灌

4.   营造适宜金融环境、结构性支持重点领域

5.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2.  金融让利实体经济

(一)全金融领域降费让利

(二)压降息差水平,化解存量债务

3.  定向发力实体经济——五篇大文章

(一)科技金融——探索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二)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低碳实现达峰中和

(三)普惠金融——惠及千企万户助力专精特新

(四)养老金融——未来老龄社会做好民生保障

(五)数字金融——推动数字应用提升金融效率

4.  金融服务创新构建新质生产力

(一)以金融支持战略新兴行业突围

(二)以金融带动未来产业抢占先机

5.  发展直接融资,指引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与高质量发展

四、 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1.  以金融发力,防范化解三大风险

2.  房地产风险: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3.  地方债务风险:地方“化债+管债”框架明朗

4.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五、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

1.  金融强国的定义和构建要素

(一)金融强国之强大的货币

(二)金融强国之强大的中央银行

(三)金融强国之强大的金融机构

(四)金融强国之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五)金融强国之强大的金融监管

(六)金融强国之拥有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2.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一)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

(二)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三)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四)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五)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六)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